近日,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公布2023年第一批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通過梳理發現,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公益或互益的名義,扛著國家戰略的旗號,標榜著社會組織的身份,尤其偽造國字號、甚至是國際性組織的身份,弄虛作假,坑蒙拐騙,招搖生事,肆意糟踐廣大公眾的信任,刻意玷污社會組織、社會公益事業的形象。
“非法社會組織”是指未經民政部門登記擅自以社會組織名義開展活動,以及被撤銷登記后繼續以社會組織名義活動的組織,也包括籌備期間開展籌備以外活動的社會組織。其中,近年來甚至出現了一大批冠以“中華““中國”“國際”等字樣,以“評級、認證”“咨詢、服務網點”“授牌、頒證”為名行騙,威脅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如發現非法社會組織的活動線索(如活動場所、 負責人等),請登錄“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臺”(https://chinanpo.mca.gov.cn/)“投訴舉報”欄目進行投訴舉報。
此前,對外頒發“中國3.15誠信企業”“全國消費者放心滿意品牌”“政府采購優秀供應商”榮譽證書的中國質量認證監督委員會被民政部曝光為涉嫌非法社會組織。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縮影,近年來還出現了諸如中國產品質量認證中心、中國品牌質量發展管理中心等眾多非法社會組織招搖撞騙。
二、“李鬼”為何屢禁不絕
非法社會組織非常狡猾,絞盡腦汁用各種方式讓人信任其“真實性”和“權威性”,其呈現出幾個明顯特征。
? 一是名稱讓人真假難辨。很多非法社會組織往往冠以“中國”“中華”“全國”“世界”等名頭,有的在名稱上與合法登記的全國性社會組織僅一字之差,網頁宣傳上抄襲合法社會組織的官網內容,社會公眾難辨真假。
? 二是活動領域“蹭熱點”。非法社會組織善于打“擦邊球”,往往跟風“軍民融合”“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熱點,吸引眼球。
? 三是組織形式“品種繁多”。非法社會組織有的以“協會”“促進會”“聯合會”“基金會”等傳統社會組織形式活動;有的以“委員會”“發展局”“中心”等類似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組織形式活動,令人防不勝防。
? 四是包裝宣傳“高大上”。有些非法社會組織特意在黨政機關辦公地附近或附屬場所租用辦公場地,有的拉攏一些退休黨政干部或社會名人“站臺”“代言”,有的找各種媒體為自己進行宣傳“貼金”,用各種手法增加其“可信度”。
? 五是用合法外衣做掩護。有的非法社會組織千方百計“投靠”到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名下,變身為分支機構;有的與合法社會組織共同開展活動;有的想方設法成為事業單位的下設機構,魚目混珠。
面對這樣的非法社會組織,需要社會各方齊同發力,常態化公示“曝光”只是第一步,非法社會組織的治理仍要加大打擊力度,實施強有力的監管,防止其卷土重來。(來源:民政部、源點credit)
上一篇: 宜昌高新區首推企業開戶“碼上”辦
下一篇: 詳解丨“征信黑名單”和“失信黑名單”,是一回事兒嗎?
評論